另辟蹊径!重构激励机制,引入动态区块调整,L1 区块链 Litheum 的新打法能否打破“三难困境”?
提到区块链“三难困境”,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这种困境指的是,传统的区块链不可能同时实现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三个方面的特性,只能在这三者中维系一种平衡或者进行取舍。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开发者们尝试了各种方式。例如,有些开发者试图放弃现有的区块链架构,转而采用基于 DAG(有向无环图)的数据结构;有些开发者试图通过引入分片以及 Layer2 来解决区块链的扩容问题;还有一些开发者提出了模块化的区块链解决方案,通过将 DA 层、执行层等进行解耦来提升网络的可吞吐量。
不过,本期宣布融资的 Litheum 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决办法,它宣称自己打造了一条“第三代区块链”,旨在突破区块链“高使用率”的瓶颈。
Litheum 团队认为,在传统的单体区块链的设计机制中,节点往往需要通过争夺区块生成的权力来获得激励。换个角度来说,传统单体区块链的激励制度主要覆盖的是区块产生这种核心的环节,其他的基础环节例如钱包与链上数据的同步、节点之间的传播效率等并未得到直接的激励,因此,节点自然而然关注的也是如何提升自己在争夺区块生产环节中的竞争力。
举个例子,比特币网络采用 PoW 机制,因此其网络上的节点会将成本投放到算力强劲的矿机上,而以太坊网络采用的 PoS 机制,因此,其网络上的节点会倾向于质押更多的 $ETH 来换取成为区块提议者的概率。
然而,节点对矿机或者质押金的投入并不能直接改善整体网络的性能以及可扩展性,而这就是 Litheum 团队认为会导致传统区块链可扩展性瓶颈的关键原因。
理论上,如果一条区块链上有多个矿工或者验证者参与,出于“去中心化”运行的特性,这些矿工或者验证者需要重复参与一笔交易的执行,并且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储多个数据副本,这无形中就会导致执行和存储成本的增加。
根据 Litheum 的论述,比特币矿工每年会部署数十亿美元的基础设施,但比特币网络每年只能处理3亿笔交易,而每笔交易对应的基础设施成本在10-100美元,而以太坊网络中每笔交易对应的总部署成本也超过了100美元,这也意味着,区块链上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其呈现的可扩展性并不成正比。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Litheum 另辟蹊径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 试读部分已结束,剩余隐藏硬核内容在这里👇
https://t.co/dCcON9It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