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穩定幣賽道日趨擁擠,摩根大通正悄悄推動另一套更貼近銀行體系的鏈上解決方案。
6月18日,摩根大通宣布正式啟動JPMD存款代幣試點,首批部署在Coinbase支持的Base公链。JPMD並非普通意義上的穩定幣,而是摩根大通酝酿多年的區塊鏈實驗成果。
與傳統穩定幣背靠資產池不同,JPMD代表的是對摩根大通真實存款帳戶的請求權,完全融入銀行監管框架。
Kinexys全球聯席主管Naveen Mallela指出,存款代幣未來可具備計息功能,且納入存款保險,相較部分準備金模式的穩定幣具備更高的可擴展性與金融安全性。
事實上,摩根大通早在2019年便推出內部結算系統JPM Coin,此次JPMD試點則是首次面向公共區塊鏈開放探索。
目前摩根大通Kinexys Digital Payments網絡每日處理鏈上交易已突破20億美元,但相比該行每天高達10萬億美元的整體支付量仍屬試水階段。Base官方則高調宣布:“商業銀行正在上鏈,資金流動將告別以天計時。”
在監管信號逐漸清晰下,存款代幣與穩定幣的差異正日益受到討論。
日前摩根大通高管在DigiAssets 2025大會上坦言,穩定幣市場或面臨“碎片化與擁擠風险”,每家機構若單獨發行穩定幣恐造成市場割裂。
摩根大通在此前白皮書中曾系統闡述,存款代幣本質上是商業銀行貨幣在區塊鏈場景下的延伸,未來或成為數字金融核心支付工具。
與此同時,美國穩定幣監管進入關鍵節點。6月18日,美國參議院高票通過《GENIUS法案》,為穩定幣制定統一合規標準。法案要求一比一儲備、反洗錢和消費者保護機制,或將推動合規穩定幣進入更大規模採用階段。
全球範圍內,桑坦德、德意志銀行、PayPal等也正加緊布局區塊鏈支付與結算。摩根大通的JPMD試點不僅強化其在機構支付領域的話語權,更釋放出傳統金融正主動融入鏈上金融生態的強烈信號。
存款代幣是否會成為商業銀行版的“鏈上美元”,值得持續關注。